•        本報訊 (特派記者 崔鯨濤)9月5日,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隊駛離北緯80°,向南進入北冰洋太平洋扇區低緯海域開展科考作業。至此,本次北極考察在北極中心區的綜合海洋考察全部完成,這是歷次北極考察中在北冰洋中心區開展的跨度最大、穿越冰區路徑最長、考察項目最多、任務最重的一次科學考察。
      考察隊首席科學家馬德毅表示,因北冰洋中心區常年為冰雪覆蓋,需要較強的后勤保障作為支持,所以說目前國內外對該區域的實施考察的頻次和覆蓋范圍均較小,此次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隊穿越該區域實施作業,將進一步補充北冰洋中心區的全球數據庫。至此,本次北極科考已基本實現我國首次對北冰洋大西洋扇區、中心區和太平洋扇區實施的多學科準同步觀測的目標。

      實現了北冰洋中心區多學科同步綜合考察

      馬德毅介紹說,此次考察隊在北緯80°以北,東經120°21′至西經169°00′的北冰洋中心海域,開展了6個冰站作業和10個站位的海洋綜合考察,首次實現了對包括阿蒙森海盆、馬克洛夫海盆、加拿大海盆、羅姆諾索夫海嶺、門捷列夫海嶺與阿爾法海脊在內的北冰洋中心區多學科同步綜合海洋考察,航行路線東西跨越180個經度,走航測線長達3000公里,設定定點觀測站10個(冰站6個),走航觀測站近100個。

      獲得北冰洋中心區海冰變化最新資料

      本次考察隊完成了6個短期冰站的多學科同步觀測、樣品采集和8個站點的自動觀測設備布放,獲得了北冰洋中心區海冰變化最新資料。其中,完成了64個位點的海冰光學觀測、245米冰厚測線測量、55個位點的冰厚和積雪厚度測量;采集了總長286米的209根完整冰芯以及180升冰表融池和冰下分層水樣;施放了6個探空儀,探測高度均超過10000米。同時,成功布放了1套極地長期自動氣象觀測系統、5套海冰物質平衡浮標和8套海冰漂移浮標,獲得海冰密集度航拍照片1380張,安全完成了全部作業計劃。
      “特別要提到的是,在拉普捷夫海以北的北冰洋中心海域開展氣-冰-海-生多學科冰基協同觀測,對于深入了解北冰洋夏季中心區的海冰消融特征、氣-冰-海相互作用以及生態響應具有重要意義。”馬德毅說。

      開展定點綜合觀測首次觀測海底熱流

      馬德毅告訴記者,在北冰洋中心區,考察隊以“雪龍”船為平臺,完成了10個站位的海洋綜合觀測。其中有6個站位進行了CTD剖面觀測與水體采集,有5個站位開展了柱狀沉積物取樣,有4個站位進行了多聯網大深度生物取樣、有6個站位完成了上層海洋垂直網的生物取樣、有2個站位開展了大體積過濾,并在進行海底沉積物采樣的同時完成了2個站位的海底熱流觀測。其中,海底熱流觀測在我國極地科考中尚屬首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