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學會簡介
學會中文名稱:中國海洋學會
學會英文名稱: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graphy(縮寫:CSO)
會徽:
本學會會徽為圓形,會徽外環上方加英文全稱,中間是中國海洋學會英文名稱的縮寫CSO,下面4條波紋;圓形象征中國海洋學界的團結合作,波紋寓意海洋。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51100000500001413F
法定代表人:林明森
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蓮寶中路馬官營家園3號
郵政編碼:100161
聯系電話:010-68047614
電子郵箱:csoxhb@163.com
網址:www.kly888.cn
成立時間:1979年1月17日
學會簡介:中國海洋學會成立于1979年,是全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和涉海單位自愿組成的學術性、公益性法人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是國家民政部,業務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海洋學會也是經中編辦批準,財政部開戶,歸自然資源部掛靠管理的事業單位,是國家推動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科技公益力量。學會秘書處歸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支撐代管。
歷史延革:1973年11月,為配合我國參加聯合國海洋機構,中央軍委任命羅鈺如為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在羅鈺如副局長的牽頭醞釀和積極推動下,發起成立中國海洋學會,同年,國家海洋局成立了中國海洋學會臨時機構,并以學會名義組團參加聯合國海洋大會,提出中國主張。1979年1月1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團正式批準成立中國海洋學會,并由民政部頒發社團機構登記證書。同年7月29至31日,中國海洋學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在旅大市隆重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由78人組成的中國海洋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并為臺灣保留了3名理事名額。7月31日,舉行了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選出常務理事27名,組成第一屆常務理事會。選舉時任國家海洋局局長羅鈺如為中國海洋學會理事長。毛漢禮、方宗熙、叢子明、任美鍔、嚴愷、汪德昭、何恩典、張智魁、趙今聲、郭敬輝、黃云耀為副理事長,李法西為秘書長。學會歷任理事長分別由原局長羅鈺如任第一、第二屆,原局長嚴宏謨任第三、第四屆,原副局長楊文鶴任第五屆,原局長王曙光任第六屆、第七屆,原副局長陳連增任第八屆理事長,2021年6月18日,陳連增(經中組部審批同意提交中國海洋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選舉,當選為第九屆理事會理事長。理事會聘任林明森為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聘任高建東為專職副秘書長。中國海洋學會辦公地址設在北京市豐臺區蓮寶中路馬官營家園3號。
學會的業務范圍:
(一)加強黨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引領,圍繞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開展海洋科技學術交流,組織和參加重大及重點海洋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和考察活動,促進學科發展。
(二)開展民間與國際以及港、澳、臺地區的海洋科技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國內外海洋科技團體、科技工作者的交往與合作。
(三)制定海洋科普規劃,組織海洋科普創作,開展海洋科普研學活動,普及海洋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宣傳海洋強國戰略,增強民眾的海洋意識;組織培育和發展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加強業務指導和活動監督管理。
(四)組織海洋科技工作者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參與海洋政策、海洋空間戰略發展規劃、海洋法規、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方案的制定,為國家海洋事務的決策提供咨詢。
(五)依照有關規定,主辦海洋學術期刊(中英文版)、海洋科普期刊,共同主辦海洋科普雜志及增刊,編印制作海洋領域各學科出版物(含音像等多媒體產品)。
(六)組織開展重大海洋科技經濟項目的科學論證,提出對策建議;接受委托承擔海洋項目評估、評價;經科技部批準,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登記備案,主辦及承辦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工作;技術職稱資格評審;科學基金申請書的評審以及海洋團體標準的編審等有關工作。
(七)堅持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海洋高新技術,推進產業化;開展海洋科技服務活動,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接受政府委托承辦或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舉辦國內國際海洋展覽,推廣海洋科學技術成果,發布年度十大海洋科技進展及海洋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八)根據中國科協要求,推薦兩院院士候選人;組織海洋科技圖書推薦,建立海洋優秀科技圖書數字庫及確認發布。
(九)開展海洋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及其他服務活動。
(十)反映會員的意見和要求,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
(十一)興辦與學會宗旨相符的民辦非企業實體。
登記備案機關:國家民政部
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掛靠單位:自然資源部
辦事機構管理單位: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
個人會員數量:181980位
單位會員數量:331個
第九屆理事會選舉時間:2021年6月18日
學會秘書處各業務部:6個
中國海洋學會秘書處綜合事務與財務部
中國海洋學會秘書處學術交流與期刊部
中國海洋學會秘書處科普推廣與研究部
中國海洋學會秘書處科技獎勵與信息部
中國海洋學會秘書處咨詢服務與會員部
中國海洋學會秘書處國際合作與展示部
學會下屬分支機構:46個
(一)各工作委員會11個:
中國海洋學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科技開發與產業化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老科學家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女科學家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期刊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人文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研學工作委員會
(二)各分會21個: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物理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岸帶開發與管理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岸??诜謺?/span>
中國海洋學會風暴潮與海嘯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地質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工程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化學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經濟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域和海島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環境科學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旅游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標準化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極地科學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底科學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觀測技術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減災科學技術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熱帶海洋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態資源保護與修復分會
中國海洋學會深海技術分會
(三)各專業委員會14個:
中國海洋學會潮汐與海平面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冰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物工程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調查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信息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遙感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赤潮研究與防治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氣相互作用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軍事海洋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北方海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測繪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技術裝備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
中國海洋學會海水資源利用專業委員會
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135家
截止2020年12月底,中國海洋學會發展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共135家。分布由沿海省市向內陸、邊疆地區發展。
與國際海洋學術組織建立合作:12家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美華海洋大氣學會
韓國海洋學會
俄羅斯海洋學會
加拿大海洋學會
新加坡海洋學會
日本海洋學會
德國海洋學會
英國海洋學會
法國海洋學會
智利海洋學會
巴西海洋學會
與地區海洋學術組織建立合作:4家
香港海洋學會
澳門海洋學會
臺灣水下工程協會
臺灣及水下技術協會
公開出版刊物:13類
中國科協主辦刊物:4類
《海洋學報》(中文版)
《海洋學報》英文版
《海洋工程》中文版
《海洋工程》英文版
中國海洋學會共同主辦刊物:9家
《海洋科學進展》
《海洋學研究》
《應用海洋學學報》
《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通報》
《海洋技術學報》
《海洋世界》科普雜志
《極地科學進展》(英文版)
《極地研究》(中文版)